352-1.jpg  

俊足巧打、上壘方式多樣、絕對的纏鬥力,這是一般人心目中的一棒雛形,但有種球員打第一棒,卻有一棒擊昏對方先發的能耐,那就是俗稱的強力核彈頭,他們是先發投手的夢魘。

文◎王翊亘  攝影◎戴嗣松

從林易增、曾貴章、大帝士、黃甘霖,中華職棒歷史上著名的開路先鋒,清一色為俊足巧打的明星球員,但今年的中華職棒,起了不一樣的改變。

統一獅能順利拿下上半季冠軍,過去掩護中心棒次的劉芙豪,從延續攻擊火力的打者蛻變為引爆打線的引信,轉型成為重金打線強力核彈頭;Lamigo Monkeys郭嚴文,在詹智堯低潮時接下一棒任務,用豪邁的揮棒展現不一樣的球風,小破、郭嚴文的適時出現,讓強力核彈頭的風潮吹向台灣。

巧打俊足做先鋒 因觀念與隊型影響

過去台灣棒球深受日本影響,一棒打者大多是會選球、纏鬥力要高,除了要製造對方投手壓力,讓後面的打者能多觀察投手球路外,上壘後還能靠著腳程製造守備方的壓力朝得分之路邁進,早期的中華職棒各隊大多讓這種類型的打者擔任球隊的第一棒任務。

Lamigo Monkeys首席教練林振賢認為,球隊打擊火力不強是造成這種風格的主要原因。林振賢說,職棒初期各隊缺乏長打砲手,往往需要洋砲進駐球隊中心打線來提升火力,在這種情況下,就算有不錯的長打火力同時腳程也不錯的本土選手,怎會將他擺在一棒擔任球隊的核彈頭?畢竟中心打者都排不滿了。

Lamigo Monkeys的投手教練廖剛池也認為隊型是很重要的因素,當初廖剛池在俊國、興農開始職棒生涯,俊國加盟職棒的第一年,開路先鋒就是黃忠義,當黃忠義展現不錯的打擊能力與長打實力時,欠缺中心打者的興農,就讓黃忠義轉往三棒發展,開路先鋒的位置,交由速度快、打擊率不錯,較無長打實力的選手擔任。

核彈頭的形成理論

強力棒球風潮從美洲吹往亞洲之後,洋將帶來重量訓練概念,多年重訓之後相對地球員的長打威力也提升不少,同時棒球觀念也逐漸改變,過去一味強調打擊率的時代已轉為數據的多方參考,上壘率的重要性更甚於打擊率的觀念,透過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帶動也逐漸影響中華職棒。

上壘率高的打者,盡量將他的棒次往前推,理論上對於球隊的得分效益較佳,畢竟上壘率高,棒次愈前面將有更多的打擊機會,將能讓數據優勢發揮至極大化,對球隊幫助愈大。

另外,觀念的影響除了上壘率外,盜壘成功率的重視也更甚以往。過去職棒初期,林易增是赫赫有名的江洋大盜也是稱職的一棒人選,許多人只記得他奮力撲向二壘的盜壘畫面,卻忘了林易增的盜壘成功率並不高,生涯盜壘成功率不及7成,偏低的盜壘成功率傷害球隊的成分遠高於幫助球隊獲勝。

與其讓球員冒著受傷的風險,及盜壘失敗中斷攻勢的賭注,用一棒接一棒的連串攻勢擊潰對手,配合將分數極大化的長打發揮,是面對長達120場職棒比賽的職業球隊獲勝不二法門。

arrow
arrow

    CPB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